凝聚文艺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
《中国美术报》第161期 专题
原标题:凝聚文艺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赴甘肃武都区文艺培训、写生创作活动圆满结束
【编者按】8月13日至18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进行文艺培训、写生创作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文化扶贫、精准扶贫的具体行动,是中国文联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落实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让艺术走向生活、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活动。在中国文联的统一部署下,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组织美术家、书法家以文艺培训和写生创作两种方式共同完成此次活动。中国美协由马锋辉带队,王宓、罗宁、鲍凤林、郑鹤芝、黄洪涛、李平、陆庆龙、王伟平、余昌梅、徐国雄、于飞、崔宇、刘晓辉、孙裕国、娄晓波等16人参加了活动。中国书协由刘洪彪带队,侯锡瑜、李炳筑、倪和军、谢全胜、柯学刃、张兵民、朱志刚、栾金广、寇忠理、凌海涛、刘小龙、欧阳荷庚、费胤斌、黎明等15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对口帮扶廿一载 “输血”又“造血”
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上游,属秦巴山特困片区,素有“巴蜀咽喉、秦陇琐钥”之称。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前,这里无论通往最近的城市——四川广元,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大都需要两天的车程。地震灾后重建后,武都区基础设施才得以慢慢建设完善。8月13日,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进行文艺培训、写生创作活动的启动仪式上,作为领队,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代表中国书协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书协、中国美协带领书画家来到武都,开展采风交流和艺术培训工作是凝聚文化力量,支援西部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行动,号召书画家将文艺工作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马锋辉表示,中国文联党组高度重视此次活动,李屹书记对赴陇南武都文艺培训、写生创作活动的组织工作专门作出批示,本次活动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文化扶贫、精准扶贫的具体行动,是中国文联落实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让艺术走向生活、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希望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画笔记录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描绘武都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精神面貌,为满足武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陇南文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启动仪式上,马锋辉、刘洪彪代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向武都区捐赠了价值近22万元的美术书法用品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据了解,中国文联对口支援武都始于1998年,21年来,中国文联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贫困群众“送温暖、献爱心”,在资金、物资、信息、精神上给予武都大力支持和帮助,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贫困乡村,加快了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先扶志、再扶智,通过产业扶持,把扶业、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为有志有智群众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取得了可喜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武都的发展。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党委办公室主任的孙明亮于2017年来到武都区挂职,采访中,谈及近些年来中国文联对武都对口帮扶的工作,孙明亮滔滔不绝。捐资助学、建立美育圆梦工作室、联合西南科技大学的创新科技扶贫方式等等工作的点点滴滴,孙明亮铭记于心。当被问及近两年他所看到的武都变化时,“老百姓的笑容多了”,孙明亮给出这个答案,“我所去的乡村,老百姓的笑容多了,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是老百姓没有气馁,当然这不完全是中国文联的功劳,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孙明亮表示,以物质扶贫只能是“输血”,却不能产生“造血”功能,如何“拔穷根”,其中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要通过文化的不断渗透,影响贫困地区的人民,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最终要靠当地老百姓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来实现丰衣足食、发家致富。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嘉宾合影
“在物质的贫困之外,精神上的贫困更为严重”,刘洪彪同样认为,文化艺术的帮扶作为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文艺扶贫、文化扶贫可以借用名家的影响力以及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引领大家,激励大家的团结一心、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斗志,必将会大大地缩短脱贫的进程!
培养地方文艺队伍“受欢迎是顺理成章”
中国文联文艺扶贫美术培训班
本次活动文艺培训的对象为武都区美协、书协会员,武都区教育系统美术、书法教师以及陇南市辖区八个县的美协、书协会员骨干共计200余人。培训分为理论讲座和创作指导两种授课方式。美术培训中,马锋辉围绕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为美术班学员做开班首讲,讲述了中国画学习理论和创作法则。内蒙古美协副主席鲍凤林,原海军创作室创作员王伟平,吉林省书画院画家于飞、崔宇,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陆庆龙,云南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李平等美术家先后为参训学员授课。美术家们或讲授如何实现从写生到创作的转变,或现场示范创作要点,或深刻点评学员作品。学员表示老师们的授课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对自己提升审美、提高技能、进一步做好美术教育和创作都有很大启发。书法培训中,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李炳筑、宜春市画院副院长欧阳荷庚、福建画院柯学刃先后为书法班学员进行了理论授课;合肥市书协副主席凌海涛、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寇忠理、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栾金广、青海省书协副主席谢全胜、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侯锡瑜、甘肃省书协副秘书长黎明对行草班的学员进行了创作指导和交流,宿迁市画院副院长朱志刚、安徽省青年书协理事张兵民、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倪和军、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刘小龙、桐乡市文化馆馆员费胤斌以及李炳筑先后对正书班的学员进行了创作指导。
授课现场
武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方相对闭塞,老师们辗转来此支教、写生,一方面为武都地区艰苦的自然条件所震撼,同时也为武都地方书画良好的学习氛围所感染。李炳筑了解到,甘肃这一块文化深厚的土壤,当地老百姓学书画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爱,他们渴望中国文联派一批顶尖高手来辅导,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抓住了机会,把这种文化扶贫传递到老百姓当中,受欢迎是顺理成章的。辽宁画院专职画家王宓认为,此次活动正好是急当下所急,给偏远地区的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这对本地的艺术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学生多、老师少,短短的培训时间里,每到交流指点的时候,老师都被学员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不仅如此,课后休息间隙,学员们积极地与老师们加微信,建立联系后,会迫不及待地把作品发给老师。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令所有老师感动,尽管他们都很忙,但都极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可以看出他们想积极地将课上的内容,消化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也说明了这样的课堂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王伟平表示,“我最开心的就是参加这样一种活动,和地方文艺工作者沟通聊天、看他们的画作,这一方面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艺术家深入生活,将生活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过程”。
授课现场
为了能够得到陆庆龙老师的指点,一位学员从百里之外驱车赶来,两年多来这位学员画了千余张的水彩作品,十分渴望专家的指导。这令陆庆龙十分感动和感慨,“这批学生对艺术特别热爱,这边画画条件确实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是不算好的,但是他们朴实、热情、刻苦、用功,就缺这样和画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陆庆龙告诉记者。
欧阳荷庚曾多次来到陇南,到过陇南的多个区县,据他了解,这些地方普遍有学习和收藏的意识,但拔尖的艺术家较少。在他看来,“文艺不同于其他,一个地方需要有一批相对活跃的、有带头作用的人去做这些事情,才能把这些地方引领起来,一个地方群众基础再好,如果精英群体出不来,还是没有影响力的。”谢全胜祖籍甘肃天水,对学员们渴望学习的热切心情感同身受,对地方书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他同样有自己十分清晰的认识,“陇南群众基础很庞大,横向宽度够了,高度还不够,有待把整体水平提高”。谢全胜希望学员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尽可能地建立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和渠道,帮助这些学员提高他们的水平,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以及对书法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授课现场
记者现场看到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既有白发老翁,也有很多年轻人,甚至还有些跟着家长们来“蹭课”的孩子,学员的年龄层次非常丰富。“荣幸”“机会宝贵”是大多数学员告诉记者的培训感受。马克明是一位来自甘肃陇南西和县的退休教师,他告诉记者,通过本次的学习,他在山水画的构图、章法上都有很大提高。来自陇南市工行的刘旭春高兴地讲道,“听了两天的课,从理论上和技法经验上受益匪浅,为我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老师建议要我从学习古人入手、从细节入手。相信之后自己的创作方式方法都会有很大的调整。”学员张志凌是一位来自西和县医院的医生,他从2006年加入到甘肃省书协后,参加过多次省级和国家级的展览,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准,张志凌一直苦求去外面学习的机会,皆因繁忙的工作而错失,此次家门口学习的机会,让他十分兴奋。王鹏飞是一位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和师妹是此次报名中最年轻的学员。常年在外求学的他,对家乡的书画家们接触较少,采访中,他再三强调,“我们太需要来自外界和专家们给我们的指导,我们太需要了。能举办这样的活动,有这样的交流很不容易”。除此之外,他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学习,他同大多数学员都建立了联系,这也为他与家乡的书画工作者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授课现场
虽然行程紧张,但得到学员们的积极反馈同样让老师们十分满足和兴奋,“他们说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高水平、如此新的理念,这说明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教师,能为地方书画爱好者服务,感觉非常好,不虚此行。”李炳筑兴奋地说。娄晓波作为此次活动年龄最小的艺术家,他表示,此次深入到武都参加采风培训,明显地感受到这边艺术爱好者对于书画艺术的渴求,学员们认真努力的学习精神值得借鉴和学习。
授课现场
深入脱贫攻坚最前线 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
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组织美术家、书法家共同完成此次活动
按照此次活动的设置,在开展美术培训的同时,美术家、书法家还先后深入武都区琵琶镇张坝古村,鱼龙镇宁家山村、上尹家村,安化镇大鹿院村,隆兴镇八方坪村和池坝乡孟家庄村等村落进行采风写生,可以说真是到了脱贫攻坚最前沿、村落的最前线。
“在此之前,我们大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深入到扶贫一线的村庄后,陕西省美协副主席罗宁表示,“亲眼看到了扶贫的成果,站在扶贫的第一线,作为文艺工作者有十分特殊感受的。我们在画画、采风以及与当地人交流交谈的过程中,对中央的扶贫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国家大政方针和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文艺工作者所应该肩负的责任。”在此次写生过程中,罗宁先后送了十余张画给当地村民,看到村民们投来的感激的目光,罗宁十分欣慰。
艺术家在现场采风写生
看到烈火炎炎下的写生团,80多岁的老太太坚持将家中的牛奶给艺术家;70多岁的老爷子不顾腰痛坚持做模特;乡民们羞涩而又兴奋地围观自己熟悉的家园在艺术家笔下真实呈现的全过程,点点滴滴的事情令在场的艺术家久久不能忘怀,“不到基层来就发现不了这些动人的场景,而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在我们的内心保留一辈子。我以后还会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广东省汕头中国画院秘书长郑鹤芝说。鲍凤林表示,艺术家就应该接地气、走下来,文艺扶贫是大家共同的任务。
艺术家在现场采风写生
此次活动对鞍山市书画院画家黄洪涛的触动同样很大,他表示在文艺方面和思想方面都有很多的收获,“体验生活是创作的土壤,此次我们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了很多变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武都地区农村的基本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分感受到国家在扶贫方面的力度和努力。”倪和军表示,伴随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大力度的精准扶贫,我们书法家来到武都,把我们的所学用我们的热情传播到武都、传播到地方,我们感觉非常荣幸,我们愿意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担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为扶贫攻坚助力。
艺术家在现场采风写生
凝聚文艺力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感于武都人民昂扬向上的生产、生活热情,美术家、书法家们以手中的笔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创作出一批表现“陇上江南”景色壮美的自然风光、整洁有序的乡村新貌,描绘武都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的精神风貌,反映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作品。据悉,此次创作的作品拟于10月17日“国际扶贫日”在陇南市博物馆展出,展览结束后,参展作品将全部无偿捐赠给武都区人民政府,为满足武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促进陇南文艺事业发展助力。
艺术家在现场采风写生
艺术家创作捐增作品
来源丨中国美术报
【编辑 杨建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