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遍地开花 万水千山变近在咫尺
本网讯(记者 田银平)“真没想到,在网上开店,不光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实现了返乡创业梦。”说这话的是武都区城郊乡农民姚玉宝。姚玉宝今年24岁,以前在外地打工,2014年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姚玉宝得知区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他看到了前景,决定开网店,在家门口创业。目前他的“陇上珍品汇”网店信誉等级已达一皇冠,销售土特产品6000多笔,销售总额77万余元。
这样的故事,在武都已不是新鲜事。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开网店走上了富裕路,武都的电子商务如星星之火在武都大地上燎原。
通过一年多的普及,武都区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取得了全市开店数量第一、线上销售额第一、培训人数第一、电商增速第一的显著成绩。
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武都区成立了电子商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电子商务中心、各乡镇还成立了乡镇电商推进机构及电商协会。
为推广互联网知识,让更多的农民学会网上商品交易,武都区把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作为关键,先后投入资金40多万元,选派20名大学生村官和电商办工作人员赴福建“世纪之村”“义乌工商学院”培训,组织148名村干部、普通农民参加了在陇南师专举办的全市电商培训,2014年花椒节会期间,邀请福建世纪之村集团董事长潘春来等专家到区上讲课,累计培训人员4326人。
武都的特色农产品多,为了与电子商务进行对接,林业、农业部门立足于花椒、油橄榄等林果产品,木耳菌类等林下产品,油橄榄、油松、落叶松、云杉等苗木种子产品,和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奶花芸豆、红小豆、苦荞等小杂粮,裕河茶叶,积极服务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合作社实现电商转化,开展散装大宗货电商化销售的技术服务工作。
为保证产品质量,食药监、工商、质量等部门主动服务,做好农产品质检、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商品条形码、电子商务证照等电商相关证照办理服务类工作,提高武都区网货市场通行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地域电商知名产品。
各个乡镇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挖掘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网货,着力建设村社网店,开展农产品自产自销为主的小商品电商销售。
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店铺二维码、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大力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广泛宣传报道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典型人物,提升示范效应,有效带动了全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2013年12月,武都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正式投入运营,平台集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网络客服、物流仓储、开店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是武都区农特产品集中对外展示、销售的窗口,承载着全区五级网络营销体系的核心功能。
在全区电商交易平台服务和供应分销技术支撑下,武都区建设起了覆盖36乡镇650个村和产业经合组织、个体的1688大宗货交易网店、天猫淘宝小商品网店、团购网站为主的电商经营体,初步完成了武都电商生态体系建设。
为了弥补物流上存在的短板,制定出台了小件快递货品,每单补贴3元,大宗农产品电商销售每吨补贴500元的政策,有效的解决了物流费用过高的问题。
4月18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武都区服务中心挂牌,该服务中心是农村淘宝在西部地区运营的首家县级服务中心。当天,武都区的10个村级服务站也同时开业,开启了武都电子商务发展新时代。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开业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19个。
据统计,截至7月15日,全区有效运营网店1152家,电商总销售额7443.1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4022.9万元,线上联系线下交易3420.2万元)。其中:花椒线上销售额1350.5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33.57%;油橄榄线上销售额625.4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15.55%;中药材线上销售额882.3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21.93%;小杂粮线上销售额373.4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9.28%;林副产品线上销售额413.5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10.28%;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额267.7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6.65%;文化生活服务类线上销售额110.1万元,占线上销售比重2.74%。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