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山村的“聚宝盆”
本网讯(通讯员 张虎伟)曾几何时,提起庞山村,人们便会想起干旱缺水,荒凉贫瘠的贫困景象。现如今,药草飘香、梯田如画的“聚宝盆”成了庞山村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代名词。
踏着秋日清新的空气、闻着芬芳的泥土气息,穿行在武都区鱼龙镇庞山村的药材地里,一片片新修梯田似锦如缎,缠绕在山间浓郁的药材味扑鼻而来。这些变化,便是今日庞山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致富的一个缩影。作为鱼龙镇产业扶贫的试点村,自“双联帮扶”活动开展以来,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引导村民积极推广种植红芪、黄芪、柴胡等中药材,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王金林是庞山村的村民,由于自家闲置的土地较多,除了租赁给合作社的8亩土地外,自己还种了1亩中药材,在谈起现如今的生活时,王金林夫妇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和老伴也闲不住,除了租出去的土地每年能收入4000多元外,我们自己也种一小部分,这样,每年不仅有土地租赁的收入,闲时还能出去打打零工,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今年,鱼龙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专业合作社2家,中药材加工企业1家,积极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通过新建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中药材产业化、区域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的产业格局,通过与加工企业合作,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成功引进了陇南市诚康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源基药业,提升了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有力地推动了鱼龙镇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发展,真正实现“种植—销售—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增强了农民进一步种植中药材的信心。
“去年,在帮扶单位、镇政府的帮助下,我承包了全村600多亩土地,种植的红芪,黄芪,柴胡,当参等中药材的毛收入就达到50多万元。今年我又承包了村里400亩闲散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如果按正常年景来算,每亩年产干品1000公斤,产值每亩能达到15000元,收入肯定要高于往年。”陇南市诚康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冉福勇这样告诉笔者。
如今的庞山村,无论外出打工的,还是留守务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贫困地区缺的不是“救济”,缺的是观念和技术,缺的是“造血”式的帮扶,当庞山村的村民真正从中药材种植中尝到甜头后,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正在快步走向心中的“小康”之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