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至第五届乞巧文化节回眸
努力让乞巧文化走向世界
——第一届至第五届乞巧文化节回眸
记者 靳淑敏
2014年8月2日(农历七月初七),碧波荡漾的晚霞湖畔,乞巧姑娘们再次唱响了亘古不变的千年旋律,载歌载舞欢庆中国女儿特有的节日——乞巧节。陇南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乞巧文化的独特魅力,多姿多彩的乞巧节庆活动和在北京举办的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将第六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推向了高潮。
光阴荏苒,回顾陇南在乞巧文化打造过程中所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前进,都蕴含了陇南市委、市政府的匠心;每一点进步,都是陇南人民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嬗变。在这篇嬗变的乐章中,“中国(陇南)乞巧文化”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响亮。
关键词:回顾
从第一届仇池山歌文化节到第五届乞巧文化旅游节,陇南发展乞巧文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歇过。
几千年的悠悠岁月中,勤劳智慧的陇南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乞巧便是众多民俗文化奇葩中最为璀璨的一朵。
近年来,陇南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传承弘扬优秀民间文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开发。
2006年5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7月,西和县举办了以乞巧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同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西和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2010年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节会期间,隆重推出大型歌舞剧《七彩的传说》,开展了乞巧山歌大赛、羲乡民间家具展等18项活动。同时,在节会期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个,签约资金4.23亿元……
2012年,西和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并且这次节会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
特别是2013年8月,以在北京举办乞巧文化论坛为重点,举办第五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全国著名民俗学者云集京城,就乞巧女儿节的保护、传承、发展,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推进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在陇南,乞巧女儿节这一古老民俗文化焕发出无穷魅力,不断增强着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女儿节”。
关键词:嬗变
乞巧文化走出陇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每一步的背后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的睿智,举全市之力的倾注。
陇南乞巧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国内绝无仅有,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的背后,离不开陇南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立足文化大发展,逐步实现大繁荣,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同时,陇南深度落实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安排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提出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标定位和任务措施。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重点、保障措施,制定了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依托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陇南凭借“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名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繁荣文化事业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文化艺术、支持文化艺术的可喜局面。
市委书记孙雪涛,自到陇南任职以来,更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今年在北京召开的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同时宣传陇南乞巧文化。
西和县按照甘肃省、陇南市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安排部署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具体措施,编制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历史文化基地西和县文化项目规划》。规划内容中包含了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乡文化一体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与旅游等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节庆赛事会展等13个板块,包含大小项目60个,其中与乞巧有关的项目14个。
从2013年起到2020年,西和县将紧紧围绕申报国家级乞巧节会,依托乡镇文化站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创建乞巧文化研究会和乞巧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乞巧民俗文化传承人,修建七夕(乞巧)文化广场、乞巧文化生态园,打造乞巧民俗文化旅游风情线,修建乞巧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乞巧民俗风情实景外拍基地,建设乞巧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修建乞巧民俗文化博物馆,全方位打造乞巧文化。
目前,我市正在筹备成立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已经启动了西和乞巧节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已被文化部非遗司纳入到世界级非遗项目申报后备库。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关键词:扩展
从最初的祈求做好茶饭、针线,到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乞巧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化。
随着一首首乞巧歌唱响陇南,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文的荟萃,成就了特殊的“乞巧文化现象”,并且时唱时“新”,无论服饰,还是道具,与以前相比,乞巧仪式改进了很多,少了一些‘土气’,多了几分‘文气’。
西和县长道镇西团村70岁的赵梨叶老人告诉记者,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乞巧歌因为各种原因丢失了,或者因时代的进步被舍弃。“不过我们用新编的乞巧歌来弥补了这个缺憾。”赵梨叶说,近几年来,她基本上每年都会从生活中得到许多灵感。
“三月里三月半,高速公路要实现,一定要把洞子钻,车辆走起多方便……”赵梨叶老人说,“新唱词都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的,有我眼中长道镇发生的变化,也有了解到的新政策,还有现在的好生活。”
旧曲新词唱不尽陇南多年来的变化,也让陇南乞巧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从最初祈求能做一手好茶饭、好针线,到现在,有女书法家,女电商……而且陇南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大力发展乞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今天,在这片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上,陇南儿女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文化事业建设,弦歌不辍。
近年来,陇南创编了大型新编民俗秦剧《七月七》,拍摄制作了《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纪录片、《乞巧缘》微电影。改编创作《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连环画册——画说乞巧》、普及本《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连环画。开展网上乞巧活动。创办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网站,搭建网络宣传平台。
市委“433”发展战略提出,要在电子商务上有所突破,西和县李静,2013年12月在网上开办了“西和乞巧坊”淘宝店。把西和的鞋垫、绣花枕、麻纸、荷包等特色产品在网上销售。截至目前,她的网店线上线下交易额达18万余元。而这样的“乞巧坊”网店,在西和有80多家。
除此之外,在文化产业方面,西和积极推进乞巧文化生产性保护,成立了乞巧文化旅游传播有限公司,已成功生产出了一批以西和麻纸、仇池石、刺绣、剪纸、保健枕、麻鞋、草编、鞋垫等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9个“梦礼”系列绣花枕头产品。
秉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乞巧文化,将在陇南文化事业发展的篇章中翻开新的一页,也将会赢得一张走出甘肃、走进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和通行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