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纪实
马街镇感恩村干净整洁的居民房和街道 张鑫 摄
马街镇梨坪村新建好的村内休闲广场 张鑫 摄
武都区郭河乡传子山村新貌。田银平 摄
武都区石门乡木竹村全貌。田银平 摄
裕河乡赵钱坝村新农村全貌。张鑫 摄
大美新村入画来
——武都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纪实
记者 张鑫
近年来,武都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区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个又一个生态文明新农村相继崛起,一幅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武都大地徐徐展开……
创新思路谋变化
武都区新农村建设按照“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从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从群众反映强烈、生产生活急需又最能凝聚民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制定出台《“十二五”期间武都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武都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陇南市武都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筹集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配套完善帮扶共建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靠实到人,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良好进展。目前,已建成柏林乡浩家沟村、马街镇感恩村、角弓镇年家村等生态文明新农村107个。
春分和畅促发展
一条新铺的水泥路面从坡底蜿蜒着伸进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座座颇有唐宋风格的房子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山坡上……现如今,当我们再走近裕河乡赵钱坝村,一定会比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惊。然而几年前,这里的人们却在为下雨天不能出门,为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而犯愁。
事实上,武都区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干群同心,攻坚克难,逐一破解民生难题,落实惠民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喜在脸上,甜在心头。
——在人居环境上,全区完成房屋改造3271户、墙面美化4090户;新修硬化通村公路18公里、村内道路99.8公里;栽植行道树32500棵、景观树4167棵;新修公厕65座、垃圾处理池(房)81个;完成一池三改2106户,安装太阳灶650台;新建文化广场25个、村门7个,解决了55个村庄2722户的饮水难题。
——在生产发展上,全区新植花椒1.69万亩、油橄榄2.85万亩、核桃2.97万亩、中药材17.5万亩;结合双联行动,培训农民10万人,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5万人,开展技能鉴定1400人(次);坚持生态文明新农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初步形成南山森林公园和沿路农家乐环山旅游线、五凤山生态旅游线、东月沟森林公园和裕河谭梁旅游线。
——在乡风文明上,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评选出养老敬老道德模范100名,十星级文明户8007户;开展以治理“三堆”、“五乱”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有效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在管理民主上,全面推行民情直访、民意直通、民事直办和事前公告、定事合议、事定承诺、事中监督、事后评议为主要内容的3+5工作法,畅通农民群众诉求渠道,增强村级班子工作能力。
康庄富路展新景
道路通了,腰包鼓了,电话、自来水、沼气池……现代化生活的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村民的视野也宽了。
家住琵琶镇张坝村的张俊超算了一笔账,他笑着说:“今年,务工加上田里的出产总共收入2万多元,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问起今后的打算,他告诉笔者:“村子虽然比较偏远,但现在高速通了,自然环境又好,适合发展养殖业,明年准备办个养猪场”。
山村增收有板有眼,白龙江沿线村庄同样致富有道。
坐落在白龙江畔的外纳乡稻畦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油橄榄产业,该村果农茹兴山发展油橄榄630亩,年收入20万元。据了解,稻畦村像茹兴山这样的大户还有好几家,油橄榄已成为该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老人们的日子也是其乐融融。
傍晚时分,马街镇梨坪村的几位老人正在村内广场上纳凉唠嗑,谈起村庄的巨大变迁,老人们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有好政策才有好日子,如今,村里的样子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足……我们几个老伙计常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好好享受这新的生活”。
“农村今日景色新,改道改厕建家园,家家户户讲卫生,户户争挂文明星,陈规陋习随风去,文明新风进新村,农家今朝醉春风。”一轮朝阳从山边缓缓升起,几个小孩相约走在上学的路上,唱着这首不知从何时流传开来的新歌谣,稚嫩的童声一遍遍唱响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主旋律……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