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巡礼
托起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武都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巡礼
本网记者 田银平 通讯员 杨双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武都区紧紧围绕这一要求,把选优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主的村级班子作为重点,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关键,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保障,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初步形成了“两推一选”配班子、“公推选优”建队伍、“双联行动”接地气、“四项机制”促规范的多样化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两推一选”配班子
武都区采取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重用一批、配备第一书记改善一批、大学生村官充实一批、学历培训提高一批、考评推优奖励一批的“五个一批”办法,先后有15名优秀村干部考录为乡镇公务员,选派48名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48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56名村干部接受学历再教育,23名村党支部书记受到市区委重奖。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中,通过“两推一选”方式,使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人才选进村党组织班子。这次村党组织换届,全区共有11863名农村党员和14400名群众代表参加了推荐和选举,参选率94.5 %;依法选举684个村党组织和2736名支部委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公推选优”建队伍
为从根本上保证和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武都区坚持科学编制发展党员规划,对新发展党员和《入党志愿书》填写进行实名制管理和严格审查,严控发展规模。全年共发展党员526名,同比减少545名。通过集中办班、党员“冬训”、选派调训等方式,累计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培训54期近1.5万多名。全年累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918人,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1人,劝其退党2人,党纪处分3人,逐步建立健全了公推选优、教育净化、评议退出的长效机制。
去年主汛期间,武都区境内普降大到暴雨,加之受7.22岷县地震影响,给广大群众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在抗震抗洪救灾的特殊时刻,迅速组建752支近万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配发200多面突击队旗和2万多枚党徽,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深入到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双联行动”接地气
武都区坚持把“双联”行动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相结合,各级党员干部在联村联户中接地气、转作风,在为民富民中解民困、办实事。按照“1+X+7”即每名县级领导干部和每个单位联系1个贫困村,每名干部联系2—5户贫困户和7户一般户的方式,省市区乡的304个单位联系508个贫困村,5605名各级机关干部联系25806户困难群众,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全覆盖。各级联村单位和干部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题,突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共办各类实事1524件,协调落实资金1.51亿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结合“双联”行动和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推行驻村干部选派制度,选派干部深入一线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帮助村级班子抓党建、促发展、强能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制定出台了乡镇和区直单位干部职工管理办法,严格落实30%绩效工资,多次明察暗访和集中督查纪律作风。先后选派36名机关干部参与抗震抗洪救灾,175名后备干部担任村两委换届驻村指导员,48名省市区乡四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来,选派干部采取召开对接会、定期入户走访、现场办公等形式,走访群众2100多人次,排查梳理问题160多个、已解决150多个,化解矛盾纠纷50多起。
“四项机制”促规范
武都区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始终把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作为有效抓手,促进工作规范化运行。严格落实“双述双评”制度,年终乡镇党委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向区委全委会和乡镇党委扩大会议述职,接受民主评议,更加客观地评价工作。建立乡镇党委领导指导村级党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手记》制度,督促不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健全专项考核制度,在平时督查、集中抽查的基础上,对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充分征求包乡县级领导、区直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评价工作成效。健全约谈工作制度,对思想认识不到位、重点工作落实不明显的有关党组织负责人,通过组织约谈,限期落实整改措施。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